問題 |
有這樣一個人,他叱咤軸承行業50余年!有這樣一個人,他使我國軸承行業風云巨變!有這樣一個人,他心懷良知決心為家鄉人民盡微薄之力!他就是李國棟——中國化纖軸承第一人。
李國棟自15歲離開南通到南京求學至今。他投身于軸承事業,奔波于各地學習工作,迄今已有五十個春秋。他嘔心瀝血為中國軸承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自主研發 開辟國內軸承研究的新時代
1987年前,他一直在軍工車間生產一線從事航空、航天軍工軸承的研發生產。但在1987年的某一天,四川一用戶的哭訴,使他萌發了研制開發替代進口軸承的念頭。然而他一無資金、二無專業技術資料、三無設備、四無人員。在這樣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他利用業余時間,和一民企老板合作。他通過零件外協分散加工,籌備了早期資金,開始了進口紡織機械和化纖設備專用軸承的研發。
最初,他第一個在國內為南通大生集團和第二紡織機械廠獨立設計并成功研制出替代進口比加諾噴氣織機的七種專用軸承。他一次申報,七個產品全部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自此他走上了產品設計、研發、銷售的征程,從而創造了軸承行業的無數個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
自1987年紡織工業部和國家科委聯合立項,讓國內四家著名軸承企業,研制化纖設備專用軸承失敗后。他于1993年,在國內第一個成功研制化纖高速紡卷繞頭專用連軸軸承4282192,最早,不少化纖企業,根本不相信,中國能生產出化纖軸承。他用研究成果打破了國內的偏見,在大眾懷疑的眼光中不僅取得了科研的成功,還頂著國內研制的軸承禁止在國外的設備上上機的“封殺局面”,親自帶上科技人員和售后服務人員,對近100家化纖生產企業,逐一拜訪,幫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了他們的信任。并經長沙錦綸廠裝機試用,耐用時間長達兩年七個月。該產品在1995年獲經貿委頒發的《國家級新產品》證書,這是貴州省安順市建市以來,第一個《國家級新產品》。
李國棟追求科研的腳步永不停歇,他刻苦專研、積極探索,于1996年,他在世界首次將尼龍保持架生產技術運用到化纖設備專用軸承上,這項科研成果比西方軸承企業足足早了三年多。他利用這一技術生產替代了進口的6204和6205軸承,該研究不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并再次榮獲《國家級新產品》證書,其高得離譜的銷售價格,(每套售價500元,幾乎是普通軸承售價的100倍,比軍工軸承都要高6倍)也創造了國產軸承的銷售神話。這也為他歷時多年主持貴州虹山軸承研究所新產品開發任務后掘到第一桶金。也使處于困境中的虹山廣大職工看到了國企改革的希望。
勇于創新 打破國外化纖軸承壟斷格局
1998年,從國外引進的火車黑匣子軸承,原始設計是角接觸球軸承,因軸承潤滑油飛濺,影響其信號的靈敏度。主裝企業找到他,要求他幫助解決這一難題。他在接到任務后,大膽設計、勇于創新,提出角接觸球軸承,增加雙面密封圈。他在多數權威專家不認可的情況下,力排眾議,堅持創新,結果創造出雙面密封角接觸球軸承的一個新系列。他用前瞻性的研究,打破了國內沒有雙面密封角接觸球軸承這一說法,創造“中國第一”的同時,也走在了世界的前端。在多年后,日本進口軸承上才出現這種結構設計。
1999年,北京中麗制機研制國產高速紡卷繞頭,其中關鍵連軸軸承長期來都被德國壟斷控制,因而價格昂貴。德國在獲悉中國人要做高速紡卷繞頭后,更加嚴密封鎖。無奈之下,中麗制機的領導,拿著國外的樣品,找到李國棟,詢問是否能照這種樣品形式設計,制造出的連軸軸承還必須滿足化纖高速紡卷繞頭的裝機要求。李國棟一聽要他們研究所自行設計,喜出望外。在中國,軸承設計歷來都是模仿,極少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他立志這次一定要把握機會拿出最好的產品,為民族爭光。
他帶領研究所的工作人員,迎難而上通過測繪,結合廠家要求,大膽創新設計,使用新材料、新方法。他僅用兩個月就交付用戶上機,該產品定名為“5524656K”,以表示與國外不同,并立即申報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在2000年該產品再次榮獲科技部《國家級新產品》證書?;w高速紡卷繞頭從此打破了德國人的壟斷,而北京中麗公司有了這顆機械心臟,則如虎添翼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從此,北京中麗公司從一個年銷售幾千萬的小國企,成長為年銷售額四十億元的大型骨干國企,有力的推動了中國化纖工業的高速發展,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化纖生產國,總產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還多。其中飽含了李國棟的無數心血。
在連軸軸承系列產品成功研制之后,震動了國內外化纖界。國外化纖和軸承生產企業,多次慕名找到李國棟要求合作,外方愿意承擔全部銷售,條件是產品打國外品牌,李國棟當即予以拒絕。合作必須是平等的,貼牌堅決不做。外方許諾各種優厚條件,他均婉言謝絕。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之間,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國家的利益。他的研發的化纖專用軸承打破國外產品的壟斷,像道攔河壩一般,擋住了國外的技術壟斷。由于化纖設備專用軸承的高科技含量和苛刻的可靠性要求,也使他學習、吸收、消化了世界上許多最先進的軸承生產和檢測技術,從而為國防軍工服務作出了卓越貢獻。
1999年,科技部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他按項目要求,夜以繼日,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編制了《高速、精密、高可靠性軸承》項目可行性報告。他未花一分錢人情,直接寄到北京科技部,經過專家評審,該項目成為貴州省第一個獲科技部批準扶持項目,政府無償撥款70萬元;次年,該項目又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和《貴州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扶持項目,分別撥款15萬元。
2000年,他利用國家撥款和企業利潤一百余萬元投入,添置了數十臺高精度磨床和精密檢測儀器,使虹山軸承研究所,銷售收入實現了連續翻番,并成為安順市的納稅大戶。
在這么多年的科研經歷中,李國棟始終抱著一個信念:研制的產品必須是國內從來沒有生產過的,或雖有生產,但不能滿足進口設備裝機要求而不得不進口的軸承,李國棟的座右銘是“不與國內同行搶飯碗,要與國際名牌比高低”。
本著這一信念,在他的帶領下,貴州虹山軸承研究所從1996年到2005年,十年間,在僅有12人專門從事研發、銷售的情況下。從零起步,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資產總量達1000多萬。該軸承研究所的產品,銷遍了全中國,還實現了小批量出口。其中5524656K更實現了軸承單一產品銷售額達342萬元的最高記錄。
永不停歇 打造我國首家民間軸承研究所
2003年,國企改制,貴州虹山軸承總公司被地方政府強制破產,虹山軸承研究所也被殃及,軸研所的數千萬資產、現金、應收賬款都被強制沒收。
李國棟十年時間共研發各種新產品達240多種,全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平均每個月有兩種新產品問世。他的成就反倒引起了某些人的眼紅、妒嫉和不滿。于是在他年滿60歲退休之際,領導權和工作權被剝奪。2005年,他不得不忍痛離開貴州,去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尋找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新起點。
初到新昌,看到軸承生產企業普及卻不精良的狀況,他十分奇怪。他先后走訪了十多個城市,考察了數十家軸承企業后,深感“英雄無用武之地”,最后趕往北京,向中國軸承協會求助。
在協會理事長張趫凡、楊乃燕理事長的舉薦下,他來到常熟長城軸承公司,其實,常熟長城軸承公司已經通過了企業改制,并積極尋求產品結構調整,正缺乏高端軸承研發的領軍人物,雙方一拍即合,簽署了5年聘用合同,李國棟將他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和理論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負責精密軸承生產、設計、技術、檢驗的相關人員。僅用了三個月,第一批新產品就問世了。五年時間,又研發了一大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化纖軸承、連體軸承總成、熱輥軸承、分絲輥軸承、摩擦輥軸承、羅拉軸承、精密機床主軸軸承、電主軸軸承及非標軸承,多達300余種,相當于每6天有一種新產品問世。
李國棟不僅憑著他精湛的技術,在產品設計和加工工藝上采取了許多特殊措施,保證了軸承在各種特殊條件下工作的高可靠性,還憑著他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發現安裝工作中和配件不當引發的問題。
他用事實證明他研制的高速、超精密、高可靠性、長壽命軸承完全可以同進口軸承媲美,而其售價卻只有進口同類產品銷售價的1/2~1/3,極大降低了用戶的維修成本。他用耐心、認真、專業的服務,把化纖軸承市場的大門逐步打開。
剛開始,人們還不熟悉他,為喊起來方便,也只有他是轉銷國產軸承的,送給他“李軸承”的雅號,隨著他提供的新產品品種的不斷增加和給化纖客戶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他的知名度愈來愈高。他又得到了“中國化纖軸承第一人”這頂桂冠。這是人們對他的最佳褒獎。
25年來,他是中國第一個研制化纖設備專用軸承成功的人,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只要有新產品問世,化纖廠就敢試用的人,他研制的化纖設備專用軸承其品種之多,在國內無人可及,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數?!爸袊w軸承第一人”,他當之無愧。
盡管李國棟現今已70高齡,但他心系化纖軸承的未來,迫切希望他開創的高速、超精密、高可靠性、長壽命軸承生產技術后繼有人,四處奔走、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但一個人的力量終是有限的,經他深思熟慮,決定創立中國人自己的軸承品牌。2010年,他向國家商標局提出正式申請,以個人名字(李國棟)、拼音(L G D)和頭像做商標。2011年國家商標局正式授權批準,L G D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個人頭像“軸承”商標。也是國產優質軸承的標志,帶頭像的P4、P2級軸承,立即受到廣大客戶的青睞。
2010年,同常熟長城軸承公司合同期滿,他立即被金壇天馳軸承公司聘用為總工程師,另有其他軸承企業要求他擔當技術顧問,他一人分身無術,迫切希望能組建一個團隊,為更多企業服務。
中國的軸承工業起步較晚,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不等于中國人就做不出好軸承。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國防建設急需的高精尖軸承,基本上均為國外品牌所掌控,化纖設備、紡織機械、精密機床、工程機械,醫療器械,商飛、核電、高鐵、凡是高端的軸承,均不得不依賴進口解決。確實是每一個有責任心的軸承普通科技人員的遺憾。
盡管“十二五”發展規劃對軸承行業提出明確目標,但在實施的同時還應注意集中體制、靈活機制、技術、信息的相互溝通,建立良性的循環競爭局面。杜絕重復投資、重復立項,節約資金、時間、精力,原料。在中央科技創新大會的勝利召開,給李國棟新的啟發:“當務之急,就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縛創新的思想觀念桎梏和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薄耙С制髽I建設高水平研發中心”“要以企業為主導深化產學研結合”“要由有條件的企業牽頭組織實施”,要變“中國制造”為“中國設計”“中國創造”。
2012年7月,用中國化纖軸承第一人“李國棟”名字命名的《江蘇李國棟軸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正式在江蘇南通經濟開發區注冊落戶。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民間軸承研究所”,或許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作為我國化纖軸承的第一人的李國棟,盡管現在已過古稀之年,但是他竭盡全力,期望為培育他的家鄉人民做些貢獻,并衷心希望,希望他的人生抱負,最終能在他的家鄉南通開花結果。這是他一個把終身經歷奉獻于我國的軸承事業之后,對家鄉人民的一點心愿。
而《江蘇李國棟軸承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創立,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黨中央科技發展政策的具體落實。真正的企業研發中心,是企業創新能力不竭的源泉,是核心競爭力的精髓,我們衷心祝福中國第一個民間軸承研究所能健康、茁壯、快速發展,早日結出豐碩果實。推動我國軸承行業逐漸邁向國際高頂尖領域,是李國棟一生都在努力的事情,我們期待著該所在軸承領域中的華美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