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
因為接觸到軍工,有些話想說而不敢說,也不能說,特轉發一篇文章給各位同行看,請各位捫心自問,中國——你為他做了什么?
俄曝中國造不出優秀發動機的根本原因
中國航空工業發動機的研制一直制約中國空軍的發展,是中國戰斗機乃至民用飛機研制開發的一個短板,而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中國的戰機不僅跟不上世界戰機的開發步伐,而且大大限制了中國戰機世界市場的占有率。
隨著殲-10的大量列裝,中國空軍力量大增。但遺憾的是:殲-10最為關鍵的部分——發動機仍然采用的是原裝俄羅斯發動機AL31系列,而近日又有外媒曝出,中國準備購買蘇-35。
而航空發動機又是戰斗機的核心裝備,是戰斗機的心臟,航空發動機研制制造不過關或性能差不但大大削弱了戰機的作戰性能,而且威脅到戰機的飛行安全,所以,盡管戰機的其它裝備部件再好,只要發動機跟不上趟,配不上套,這個戰機永遠是個失敗作品。
中國殲-10的發動機受制于人,如今看來殲20也逃不發動機被外主宰的命運,在此不禁要問,中國航空發動機經過六十載的發展,為何如今還是止步不前,進展相當緩慢,中國造不出好的航空發動機說明什么問題?
中國戰機的“心臟病”由來已久,在中國戰機其它裝備部件突飛猛進的今天,發動機卻還是讓我軍工人員最頭痛的問題,而這個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說明了我們的工業技術水平還是離世界發達國有相當一段距離,我們的材料科學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還差人家一大截,航空發動機被譽為“工業之花”,是一個國家科技、工業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
目前世界上能夠獨立研制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只有美、英、法、俄等少數幾個國家,技術門檻之高可見一斑。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從最初的仿制改進到可以獨立設計制造高性能航空發動機,走過了一條布滿荊棘的發展道路,如今還是沒能結出令人滿意的碩果。
我們航空發動機的問題其實說明我們工業科技水平和材料科技水平仍然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有的人將中國航空發動機的問題歸根于研發投入不足,但我認為這只是片面之詞,講不清道理,說不明問題,航空發動機的問題說明是我們工業的整體水平。
即使國防上投入不足,門類繁多的其它工業部門不會都出現類似的問題吧,再說,中國軍工在一、二十年前就不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了,所以說把航空發動機的問題歸結于資金投入不足站不住腳。
而真正的問題應該是我們研發力度不夠,原創能力不強,但這并不是說我們的科技人員素質問題,而是我們主導的發展模式問題,我們擁有大量的資金,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人員,而我們卻沒有很好的利用這些資源,一味追求短、平、快,使得我們很多裝備制造設備依賴進口,尤其是精密超精密加工機床,而發達國家是不會將尖端技術示于我們的。
那些用于制造航空發動機的尖端裝備更不會讓我們看一眼,美國的哈勃太空望遠鏡,1990年就上天了,用于加工哈勃太空望遠鏡鏡面的超精密機床那時已經制造出來,而這種機床對于加工航空發動機葉面綽綽有余,然則23年后的今天,我們還在苦苦探索,可想人家現在技術能達到什么層次,我們現在不僅是工業發展方式有問題,主導科技研究人員的思想也變了,大學教授不專心擴科研卻熱衷于做項目,不認真做實驗卻喜歡搞講座。
所以,沒有工業技術常年的積累,沒有技術創新和突破,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永遠是塊“心病”,永遠受制于人,當我們出口戰機的時候,還要問問人家讓不讓轉售發動機,問題我們不怕,困難更不怕,關鍵還是要看我們有沒有勇氣去改變。
在經濟學家李才元看業,中國過去30年,一直靠引進技術、讓出市場來發展經濟,如今“能換的都換來了”,剩下的,“想換也換不來了”。
具體而言,在傳統產業,西方還握有少數技術專利,雖不多,但都是維持高利潤的“看家本事”,不可能讓中國拿去。除此之外就是軍工、航天等,關系到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和高科技,更不可能“換”給中國。
以發動機為例,飛機發動機以高溫、高壓、高轉速、高負荷這“四高”為技術難點,考驗是一個國家材料工業和制造工藝最尖端的加工能力。中國搞出了核導彈,又將航天員送上了太空,但中國迄今為未能造出一臺可靠的、高性能的飛機發動機。
殲-15本來已經裝了國產的發動機,就是仿制的AL31,但各方面性能很不令人滿意,最后雙換回AL31來上機。
發動機是戰斗機真正的核心。一款發動機需要長期研發和資金投入,對于中國企業而言,花錢買,再解密、再仿制無疑是條捷徑,但這就形成了技術依賴。一旦發生戰爭,別人不賣給你發動機,就卡信了你的脖子。而現在,由于中國仿制能力太強,俄羅斯寧愿把最先進的戰機賣給印度,也不愿賣給中國。
去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航工業展出了一款國產發動機模型,這款發動機將用于中國造的大飛機上。然而,環球網軍事頻道分析認為,即使中國最先進的發動機,至少和美國也有30年差距。
作為世界三大航空發動機廠家之一的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它為A380生產的發動機內部最高溫度達到了太陽表面的一半,渦輪葉片的轉速也達到了2000公里/小時,這讓我國的發動機制造難以望其項背。
“而一旦形成技術依賴,也就在市場上越來越被動。如果沒有自主研發能力,得到的技術永遠都是低檔貨,只能跟著別人跑?!?
一位高鐵工程師就親自感受了這種“被動”。在一次動車啟動前的例行檢查中,他發現控制系統出現故障,只亮燈不走秒。在向總部報告后,他收到的指令是“待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什么也不能做”。
后來,出故障的控制器被系統供應商西門子卸了下來,自行拿回國內去修,“我們連看的機會都沒有”。